1985年,中国军舰进行了首次出访,然而回港后,舰上却发现了9道裂缝,就连桅杆和天线都失踪了。这到底是遇到啥了?
首次出访体验新奇
虽说中国军舰回港后稍显狼狈,但于当时执行出访任务的解放军海军官兵来说,整个出访过程体验十分新奇。
时值1985年11月16日,中国“合肥号”驱逐舰、“鄱阳湖号”综合补给舰驶离上海吴淞军港,踏上对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及孟加拉国的友好访问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因为解放军海军尚未实行如今这样的舰名规则,上述两艘战舰都是没有舰名的。
后来的“合肥号”驱逐舰,那时候被叫做“132舰”或“051Z”,前者是以舷号相称,后者是以舰型相称,多出来的“Z”代表该舰是一艘专门针对水面作战编队协调指挥的“指挥舰”,按照西方舰艇划分,就是“驱逐领舰”。
“鄱阳湖号”综合补给舰彼时被叫做“X615舰”,是中国的第一型油水干货综合补给舰,因为舰体庞大,可以在12级的风力下平稳航行,首次出访之行它扮演着“补给舰、医院船、编队指挥舰”这三个角色。
上述两舰在离开上海的第11天,进入了著名的马六甲海峡,在这里,中国海军邂逅了澳海军的“奥伯龙级”潜艇“奥赖恩号”。
它尾随中国战舰编队走了一截,舰上官兵发现后便放慢了战舰编队的速度,没一会儿澳潜艇从战舰编队右舷驶过,并吹响了致意哨。
站在艇顶上好奇观察中国战舰编队的澳海军军官还对我们抬手敬了个礼,接着我国132舰上的信号兵也鸣长哨以示回应,舱面官兵也整齐划一的向澳海军潜艇行了注目礼。
除了澳海军潜艇,我们还偶遇了苏联轮船。
一开始苏联轮船没有挂起国旗,中国战舰编队并不知道对方身份,只是看着轮船上的人朝我们不停的欢呼挥手,气氛一起,舰上官兵便也开始招手致意。
没一会对面轮船在尾旗杆上升起了苏联国旗,这让舰上官兵有点懵登。
要知道当时中苏关系还是很紧张,在确定对面是苏联轮船后,甚至有战士紧张的请示是不是要做好战斗准备。
当然,最后舰上领导拍板说不必,同时谨慎起见,我们也没有升国旗回礼,但对面还是很兴奋的持续招手欢呼,于舰上官兵来说真的是很奇妙的体验了。
有意思的是,此行中国战舰编队还与苏联的死对头,美国约定了登舰互访。
只是因为恰逢巨大的风浪,双方努力了很久都没能成功将小艇放到海面上,最后只好放弃登舰互访,不过双方交流还是很友好的。
中国战舰编队遭遇大挑战
这去的路上,中国战舰编队经历的“奇妙”不断,回的路上,却遭遇了难言的重大挑战。
在回程刚过马六甲海峡后,中国战舰编队就遭遇了特大风浪,据亲历了此次中国海军首次出访的李博生回忆,当时中国南海地区狂风达到了11级,阵风甚至超过了12级,海面上也掀起了近10米高、几千米长的大浪。
这个风浪下X615舰的情况还好,上文我们说了其可以在12级的大风环境中平稳航行,但132舰就不太行了,它因为吨位较小,被风浪袭扰的狼狈不堪。
战舰编队指挥部研究后决定立即给132舰补水补油,一是压重,二是确保其能行完全程顺利回国。
蹚过这波狂风巨浪后,中国战舰编队安全回国进港。
但风浪还是让132舰“受伤严重”,舰上的桅杆没了,天线也被吹跑了,舰身上留下了多达9处裂缝,最长的要足足3米。
不过相较于那些被风浪吞没的船只来说,结果已经足够好了。
参考资料:
【1】《走出国门看世界 ———1985 年人民海军军舰首次出访》 新民网[2021.7.19.]【2】《狂风巨浪 难阻远航 ———亲历新中国海军首次出访》 大众日报数字报[2009.4.23.]
启泰网配资-股票查询网-云南炒股配资-个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