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世人皆知,但凡有个小学文凭,都能知道故事的梗概和意义,因为小学语文课就收录了这篇文章,现原文摘录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短短几十字,就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全景呈现,幼稚小儿司马光,面对突发危险,以石砸缸救人,机智、沉着、勇敢,背后更是寓含、彰显了生命价值至上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内核及价值取向。
近期,也发生了一起小伙砸窗的社会事件,K1373次列车长时间滞留,车内持续高温闷热,为缓解闷热不适,小伙持锤砸破铁路车窗通气通风。 对此,有人认为,小伙子在车厢高温闷热、影响危及旅客健康的情况下,取锤破窗,是正当、责任、勇敢之举,现场视频中,砸完窗后,旅客齐声高喊“英雄”,就是例证。小伙砸窗,是现代版的司马光砸缸,不但不应受处罚,反而应该表彰和奖励。 而运营的铁路方不这么认为,在官方通报及后来集体组织旗下笔杆子写的文章中,将小伙砸窗视为“情绪化出轨”,是不守规则、破坏秩序的鲁莽行为,更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粗暴踩踏”,所以,不但不能视之为英雄,反而要承担相关责任,“批评教育”正当应当。 一个砸缸和一个砸窗,同是为了他人生命或健康,动机相同,做法也类似,可为什么一个成了千古传诵的佳话,一个却受到“批评教育”的处理呢?
仔细分析事件前因后果、古今规则秩序的制定和遵循,铁路小伙砸窗,还真不能与司马光砸缸相提并论,其性质、条件、结果等有N个不同之处,试举几处主要不同之点: 一、砸的客体权属不同 物体是有权属的,一般有“公”“私”之属,不同的权属决定了保护的等级和待遇。司马光砸的缸是“私缸”还是“公缸”呢? 文章虽没有说,不过我们可以推测出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庭就是庭院,群儿能在庭院内嬉戏,推测出,这应该是普通民院,哪怕官绅富豪之家也属私产。古代官府等级森严,假如说这庭院是官府衙门的话,威严的场所是不允许也不会让群儿在此嬉戏的。 既然是“民缸”,砸也就砸了,主人不但不怪罪反而要庆幸、感谢,因为自家的缸存放、看管不当,致使小儿溺水身亡,那是要吃官司、承担民事责任的。司马光机智和惊天砸缸救人之举,使缸的主人免除了赔偿,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主人家应该感激涕零才对。 反过来,假若,说的是假如,司马光砸的缸是“公缸”,那问题复杂了,公家的缸被砸了,总要有个前因后果吧,免不了把司马光交官府调查审查,至于是否会批评教育还是表彰奖励,那要看调查结果和官府意见。 而小伙砸窗就不同了,砸的是旅客列车车窗,毫无疑问,铁路,是国家的,车窗就是国家公共财产,铁路方说,车窗不仅是公共财产,更是铁路重要安全设备,哪能让人擅自随便砸窗了,当然要交铁路公安调查并处理。 二、砸的紧急程度不同 必要性决定正当性。也就是说,砸的前提是事件的紧急程度。司光马砸缸中,同龄玩伴不慎落缸,缸中水满底深,缸沿又滑,小儿爬不上来乱扑腾,生命危在旦夕,再不施救就完了,在这紧急关头,马司光捡起石头砸破缸,缸中水迸出,小儿得救了,此举符合紧急情况下应处置原则。 而列车小伙破窗事件,则事情并没有达到紧急程度,列车虽长时间滞留,但工作人员加强巡查,开窗通风80余处,及时递送饮用水和八宝粥,车厢温度31度,几百上千名旅客中,只有一名女性旅客反映头晕并被及时安排在乘务间休息。经综合研判,“车厢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事情还没到紧急程度,你就持锤破窗,当然就是鲁莽冲动。 三、砸的程序主体不同 司马光砸缸时,因为小孩落水,其余小孩一哄而散,那时,通讯不发达,报警和呼叫也来不及,现场只有司马光一个人了,当然就有了临机独断处置的权力。 假如,说的还是假如,假如小孩落水,其余小孩呼救,官府差人或者附近成人赶来救人,或是准备凳子绳子楼梯竹竿,或是准备担架,正在评估是否到了救人紧急程度,只等审批或一声令下就救人。可此时,你司马光却抱起一块大石头,“咔嚓”一声就把缸砸破了,这不是逞英雄吗,让做好准备的那些领导和成人们情何以堪啊。 小伙列车砸窗就是这情况。列车因脱线而滞留,这是大事,肯定是要层层上报又层层指令调度的,绝不是某几个人甚至整个列车工作人员在单独处置、孤身奋战,而是全线全路在指挥在调度在处置,所以,才有了跨路局调运矿泉水和八宝粥,才有了协调10辆120救护车准备待命等。 所以,开不开车门、破不破窗,是否启动应急预案,不是工作人员说了算,也不是列车长说了算,而是要经过研判,经过审批通过、下达指令的情况下,由铁路部门来执行。你这个旅客小伙,没有指令,越俎代疱,不听劝阻擅自破窗,是极端个人英雄主义,也是对铁路运行规则和秩序的公然踩踏。
四、砸的效果结局不同 广告好不好,关键在疗效。评价事件的是否曲直,还要看效果成效。 司马光砸缸,虽把水缸打破了,财产受损,但小孩得救了,达到了救人的最终目的,划得来,砸得漂亮。 而小伙砸列车车窗,虽砸了一个洞,可“一名列车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张开双臂、拦在窗前,乘警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做好现场隔离防护”,现场视频也印证了这一点。是不是这名衣袖湿透的列车员,捷足先登独享清凉?肯定不是。或者工作人员存心使坏、故意不让凉风透进来?肯定也不是。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为防止旅客跳窗发生意外”,列车停靠车站为小站,外面黑灯瞎火,路基离窗户又高,如果其他旅客蜂涌而至或者跳车,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才有这举动。 不管怎么说,窗是破了,可又被堵住了,即使没有没有完全堵住,从缝隙流进那么一点点,对缓解闷热无济于事,从结果看,小伙砸窗、让清风凉风透进来的目标没有实现,也就是说,砸窗是白砸了,效果为零。 除以上几点外,小伙砸窗与司马光砸缸还有好多不同之处,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读者朋友可以自行脑补。 正因为两者有N处不同,完全不具可比性。所以,司马光砸缸,成为千古流传称诵的佳话、典范,而小伙砸窗,口诛又笔伐,念在民意汹涌,“批评教育”已是宽宏大量、法外开恩。
启泰网配资-股票查询网-云南炒股配资-个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